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“要用好紅色資源,賡續紅色血脈,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”。四川路橋前身源自解放軍第18軍筑路工程隊及西南公路局,參與川藏公路建設,擁有紅色基因。公司黨委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,深入挖掘四川路橋發展歷史,精心策劃打造“兩書一館”,作為四川路橋黨史學習教育的好教材,教育和引導公司黨員干部職工弘揚“兩路”精神,為新時代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。
挖企史,創特色,打造“好教材”。“兩路”精神是四川路橋70余年改革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。在建黨百年的重要節點,在黨史學習教育向縱深推進的關鍵時期,學習好、傳承好、發揚好“兩路”精神正當其時。四川路橋黨委堅持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出亮點、創特色,結合公司光榮歷史,統籌謀劃“尋根路橋”系列活動,以“兩書一館”為載體,打造黨史教育好教材。“兩書”即《天路敘事》和《最后一公里》,前者以川藏公路、成阿公路建設為主線,講述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,在物質和技術都極為匱乏的情況下,四川路橋人轉戰崇山峻嶺,憑著“讓河水開路,讓高山低頭”的不屈斗志,勇挑重擔,攻堅克難,以高度的責任心、使命感,為發展祖國的交通事業奮勇拼搏的故事;后者立足于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行政村——阿布洛哈村,講述了四川路橋人扎根涼山,破除重重施工障礙,讓“高山中的深谷”“人跡罕至的地方”擺脫貧困的故事。“一館”即川藏公路博物館,博物館緊扣傳承弘揚“兩路”精神主題,收藏了川藏公路建設70多年來的圖片、史料、實物等,全方位展示川藏公路艱苦卓絕的建設過程、充分體現“兩路”精神歷久彌新的雋永內涵和穿越時空的時代價值。“兩書一館”的打造為當代路橋人回顧企業發展史、汲取“兩路”精神養分、匯聚奮進力量提供了有效載體,具有里程碑意義。
多方式,廣參與,用活“好教材”。公司黨委切實發揮好“兩書一館”作用,將其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生動教材。先后組織多批次2000余名黨員干部前往川藏博物館開展“尋根路橋”活動,回溯老一輩路橋人奮斗足跡。盛通(一分)公司黨委開展《天路敘事》、《最后一公里》薦書活動,薦書代表結合自身經歷分別與大家分享。宜金、金寧高速黨總支組織開展“學黨史、憶初心、踐使命”黨史學習教育讀書分享會,黨員干部結合自身在阿布洛哈的建設管理經歷,為全體職工群眾分享了《最后一公里》學習心得。公司各級黨組織切實用好“兩書一館”,廣泛組織職工參觀、學習、研討,將“兩路”精神融入到企業改革發展和項目推進中,抓好綿瀘高鐵內自瀘段、敘威高速和峨漢高速峨眉段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建成通車,全力投入汛期安全生產,積極參加巴中、達州等地防汛救災,以實際行動為群眾辦實事。
守初心,擔使命,用足“好教材”。“兩書一館”的打造不僅是四川路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弘揚“兩路”精神批示的生動實踐,也是路橋人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奮力推動交通強省、交通強國建設的信心和決心。公司按照蜀道集團提出的新要求,重新調整和制定“十四五”規劃,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“第四極”建設以及省委“一干多支”發展戰略等重大機遇,聚焦主責主業,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建設,探索“交通+”、智慧建造等發展模式,進一步強化施工板塊優勢,構建基礎設施+能源、資源、現代服務的“1+3”業務發展新格局,不斷優化市場戰略布局,創新企業體制和管理機制,貫徹新發展理念,堅定實施“走出去”戰略,力爭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企業,以實際行動踐行“兩路”精神。